今年9月份,新一批孩子马上开始“婴幼儿园生涯”,面临生活的“第二次断奶期”,其中的焦躁和抵触都是很难防止的。父母们也为宝贝是不是能适应新的环境捏了一把汗。那样,到底父母需要做好什么筹备,孩子们才能顺利地度过“入园关”呢?
“孩子新入园,我比他还紧张”
首次把宝贝送出家门,做父母的一般会比孩子还要忐忑。父母担忧最多的问题还是“孩子是否会让人欺负”。儿子目前市直机关婴幼儿园的董女性表示,别看毛毛在家生龙活虎的,一见生人就蔫了。“他就是窝里横,碰到比自己大的孩子连话都不敢说,其他人抢他玩具他都不敢吱声,所以我特别担忧他到了婴幼儿园会被其他人欺负。”
“太依靠家人的照顾”也是不少父母常见担忧的原因。王女性的宝贝女儿到今天还没有培养自己主动去“便捷”的习惯,所以“孩子是否会拉在裤子里”就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她特别贪玩,常常是快憋不住了才往卫生间跑。在家的时候,都是大大家看出来她想拉尿了,把她‘撵’进卫生间。如果依着她自己,估计还没有蹲下就憋不住了。”
另外,能否“吃饱饭”也是父母常见关心的问题。赵女性表示,我们的儿子是老人看大的,比较娇惯,到目前吃饭都还是一边玩一边由外婆喂着吃。“假如到了婴幼儿园里还如此,恐怕其他人都吃完了他还没有吃饱,万一又不敢跟老师讲,那岂不是要饿肚子了。”
婴幼儿园园长为父母“想办法”
历下区第一实验婴幼儿园的王慧园长表示,孩子新入园,“水土不服”是非常正常的。假如能提前在家做好一些预备功课,对孩子顺利跨过“入园关”会有非常大帮助。
第一,最好能提前培养一些起码的自理能力,未雨绸缪。孩子入园后,身边一下子少了家人事无巨细的关照,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完成。譬如“午休的时候,就需要孩子们自己脱鞋、着装。虽然有园里的老师照看,但早掌握自己做这类事情,可以让孩子适应得更快”,而那些习惯于父母喂饭吃的孩子,到了婴幼儿园之后总是会感觉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吃饭特别慢,或者不会用勺子、筷子的状况,需要老师喂着才行。
第二,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会让孩子收获颇丰。“擅长交往的孩子自然更能‘混得开’”。王园长表示,每一个孩子在家都是“集万般溺爱于一身”的小红人,在父母眼里聪明伶俐,招人喜欢,可是有的孩子进了婴幼儿园之后,面对着这么多同龄人,反而变得不喜欢说话、沉默不语了。王园长觉得,这跟父母平常的教育有着非常大关系。有些父母比较注意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譬如常常教孩子把手里的食物分给其他人吃,或者把我们的小玩意儿送给别的小朋友。有过如此的体验之后,孩子一旦到了同龄人组成的小社会,自然更容易取得好感,交到朋友,融入集体。“提前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对顺利入园会有非常大帮助,在园里交不到好朋友的孩子,自然会对婴幼儿园有抵触情绪。”
第三,父母在孩子们的“哭戏”面前千万不要妥协。每年有孩子新入园的时候,撕心裂肺的“哭戏”都会上演。孩子一哭闹,有些父母就不舍得送了,“如此的心态是不可以有些”。王园长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孩子的“哭戏”总是都是演给父母看的。有时父母一走,孩子自己就慢慢好了,但父母假如一直犹豫着不敢离去,孩子的情绪总是就愈演愈烈。“当然,具体状况还是要具体剖析。假如孩子是能讲通道理的,父母可以跟孩子讲条件,譬如可以先陪他玩一会儿滑梯,但过会儿需要乖乖地跟老师进教室;假如孩子比较骄横,那样建议父母送下孩子后尽快离开,不要给孩子‘闹闹就管用’的想象空间。”
另外,但凡比较正式的婴幼儿园,园里的基本物品一般都非常齐全,父母对此不必担忧。王园长表示,像水杯、被褥、枕头、枕巾如此的基本物品,婴幼儿园一般都会提前备好,父母就不必再去购置了。有的婴幼儿园还会筹备好一些经过消毒的公用衣物,以备孩子拉尿在裤子里时急用,“假如父母想用我们的衣裤,当然也可以带来。”而且,假如孩子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像娃娃、小汽车之类的,带过来也是没问题的,这对缓解孩子的焦躁情绪也会有所帮助。
“过来人”经验值得学一学
宋女性的儿子到今天已经在济南二机床集团婴幼儿园分园待了1年多了,当年的“入园坎儿”迈得还算顺利。“儿子一点儿没哭闹就送下了,这跟大家在家提前进行过‘预演’有非常大关系。”
原来,为了让孩子可以想去婴幼儿园,宋女性在家常常跟他玩过家家的游戏。“我有时饰演老师,有时饰演同伴,教给他一些小游戏,或者发给他一些美味好玩的东西。如此他就会对婴幼儿园的生活有好感,不会抵触。”事实证明,“预演”这招儿还真的非常奏效,在一片“母亲不许走”的哭声中,唯有她的孩子高开心兴地踏入了憧憬已久的教室。
刘女性的女儿立刻要升入学前班了,她觉得,常常与老师交流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孩子刚上小班时,常常有回家后情绪不正常的状况。我是既着急又有点摸不着勺子的感觉。这个时候,跟老师准时交流有哪些用途就体现出来了。”
她表示,孩子表现出不开心,甚至哭闹着不愿去婴幼儿园,有时可能是由于被小朋友欺负了,有时可能是由于饭菜不合口味没吃饱,但三四岁的孩子毕竟表达能力有限,做父母的不可以连蒙带猜地乱开处方,而准时跟老师交流可能够帮助父母知道状况,做到“对症下药”。
对于一些“过来人”而言,新入园的阶段确实会比较累心,但孩子的适应能力有时也会超出爸爸妈妈的预期。所以,入园虽说是道坎儿,但只须提前做好了筹备,其实并没想象中那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