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建议稿)引发社会热议,在一定建议稿更“接地气”的同时,不少人建议,让学生更多参与拟定过程,内容表达愈加“孩子气”,让守则更能“入脑入心”。
删除“见义勇为”,增加“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自救”、“保护生态环境”等,变“热爱人民,热爱中共”的说法为“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知道国情历史”……日前,教育部就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建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一经公布,就引起热议。
此次修订征求建议将于8月20日截止,建议稿有什么闪光点?专家怎么样解析?社会各界有什么怎么看和建议?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征求建议稿有什么闪光点?
教育部2012年启动守则的修订工作,经过两年的调查、修订,建议稿将现行守则和与之配套的《小学过生日常行为规范》、《初中生平时行为规范》合而为一,原本70条2000多字,浓缩成9大准则300多字。建议稿去掉不少口号化、“高大全”的说法,增加贴近年代、贴近学生实质的表述,发布后引起了各方热议。
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上,网友“展翅飞翔”赞道:“建议稿好多了,不再走笼统路线,有了明确具体的需要,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网友“水秀乡”表示,“支持教育慢慢走向人性化和务实,强烈关注”。
曾在微博上多次呼吁修订守则的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看到建议稿后,欣喜地向记者表示,“现行的守则悬在半空,目前可以说落到地面了”。他说,现行守则有的内容很难落实到操作层面,虽然学校会依据实质进行个性化的规范设计,但顶层设计的调整,让学校更有政策依据。
沈曙虹说:“建议稿比现行的守则更有‘温度’,亲和力更强,删除‘见义勇为’这条我赞成,由于未成年人非常难把握度,为了保护他们,应该删除,这就是站在中小学生立场考虑的表现。”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则向记者专门提出:“‘护家园’这一条内容相当丰富,也很符合年代需要。”
此次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友超向媒体介绍建议稿的闪光点:一是贴近年代;二是突出对学生言行的基本需要,各地各校可依据守则,结合实质状况拟定有关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三是简单明了,凝练为“三爱”、“三讲”、“三护”,易懂易记。
“让守则的内容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核心素养来反观学生守则,从而还原学生守则的本来面目,使规则像规则,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邓友超说。
中小学师生如何看?
建议稿愈加重视具体可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那样,作为守则的适用主体,中小学生如何看?
因为适逢暑假,一些学生还没有看到建议稿,记者随机采访多名中学生发现,不少人还不了解建议稿及其主要内容。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于景霏说:“小学时就了解有中小学生守则,但平时没如何关注。”
不过,听记者介绍建议稿的内容后,学生们均表示,这类道理都懂,在实质日常也基本在遵守。
成都某中学初中三年级班主任张娟说,现行守则其实和学生息息有关,但非常难让他们主动关注,“十多大岁数的孩子,有几个会关心约束我们的条条框框呢?”
学生们对现行守则表现出的距离感,沈曙虹觉得不难理解:“现行守则太‘高’,学生不说抵触吧,至少不会非常向往,建议稿出来,他们或许会有思维定式,觉得还是那些来训诫大家的东西。‘守则’,我定了,你来守;‘规范’,我建一个模子,你往里钻,学生或许会有这种天然的心理。”
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上,网友们踊跃发表怎么看。除去对不再走笼统路线表示赞赏外,不少网友建议,可以更“孩子气”一些。
“既然是说给学生听的,就得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都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最好。”网友“送人玫瑰”留言。
“守则可以再简单点,新版本像母亲的唠叨,想面面俱到,可是什么孩子爱听母亲的唠叨呢?”网友“静墨”说。
之前,网上曾广泛流传“美、英、日中小学生守则”,守则修订专家组经过调查,明确表示“英、美、日均没全国统一的学生守则”,所谓的海外学生守则或是海外某文化读物给小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是某学校的校规节选。尽管这样,很多教师、父母,甚至初中生仍对此津津乐道,期望可以为守则的修订提供参考。
13岁的于景霏觉得,“网上流传的‘美国守则’需要不太高,容易做到,譬如‘稍早一点或按时到校’、‘考试严禁作弊’等等。”
张娟也提到,网上流传的“英国守则”有一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其他人摸。“我感觉这条挺好,不少孩子都缺少保护我们的意识,值得提出来;而且这个表达简单明了,试想如果换成‘拒绝性骚扰’如此的表达,成效不会这么好。”
怎么样强化学生主体性?
要让新版守则真的“入脑入心”,让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大家还可以从那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为学生考虑,代替不了学生自己考虑的过程。”班华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看起来是被动的,但他们是同意教育的主体,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就应该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参与,而且必须要自觉参与,去考虑,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其他人不可能代替。”代替考虑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事不关己”。
那样,如何让学生多参与、多考虑?“从拟定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如此产生的东西,学生的认可感更强。”沈曙虹如此建议。
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了带头“吃螃蟹”的人。在南京,20多所中小学作为市教育局第一批试点,搞起了由教师引导、学生真的当主角的校本“守则”。
以南京银城小学为例。去年年初,学校组织各班借助班队主题会进行讨论、拟制,校长、教师和学生干部一同审议、表决,并和同学们反复交流建议,最后形成了一份《儿童交往公约》。
在公约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们充分领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令教师们大喜过望。小学二年级的刘润泽小朋友提出,在进校门时高年级的哥哥奔跑比较容易撞到自己,期望能有保护低年级同学的内容。这条建议经过校园广播后得到很多同学认可,最后真的被写入到《公约》中。
沈曙虹觉得,这对守则的修订也提供了参考:“一定量让学生参与进去,参加研讨,发表建议,甚至下次再修订时用一两个例子,点名说什么学生的哪种建议,大家酌情采纳了,如此的方法或许会让学生群体积极性更高。”
而在表达方法方面,银城小学也遵循让学生听得懂、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男孩女孩交往,了解‘女孩优先’”、“小秘密要告诉母亲”、“放学回家时,对家人说一句‘我回来了’”、“与其他人谈话时,双眼注视他们”、“当老人为我服务时,我会说‘谢谢’”……这类“孩子气”的表述正是其《公约》的成文内容。
除去对建议稿“应有之义”的讨论,网友们也提出了一些“不应该有”的建议。比如,有教师担忧,新守则加入了“离得远远的毒品”,是否会对处于逆反期的初中生来讲是种提示或刺激?其次,对小学生来讲,是否会本不知毒品为什么物、却由于守则提到而好奇、关心?沈曙虹认可这种说法:“青少年涉毒数目是极少的,而守则应当是普适的,把个别现象放大到全国通行的规范性文本里,是否适合?”他说,假如正式版本能删除这条,自己很同意。